中國長城研究院認為將“硤口古城”稱為“硤口關城”更為合適。硤口關修在東側,有烽燧、堡壘、塹壕,硤口關城建于西側,用于駐守邊軍及家屬。硤口關地形險要,古稱“澤索谷”,兩側均為無法通行的沼澤,為“甘涼咽喉”的最窄處。因該城建在硤口關西側,是阻塞山口的關城,易守難攻,故推斷硤口關原本是匈奴防范中央王朝所建。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攻打匈奴,無法通過硤口關,極有可能向北繞道過焉支山,俘獲了休屠王之子金日磾,從而攻取硤口關。從地理角度看,山丹地區處于河西走廊中部蜂腰地帶,焉支山南可通青海,北可抵蒙古,東西可控甘、涼,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。霍去病取澤鎖谷后,漢朝因地制宜,反向使用硤口關扼守通道,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。硤口關歷經匈奴修建駐守、漢朝反向使用、唐代沿用、明朝再修,是多民族共同修繕萬里長城的見證。